施甸是镶嵌在滇西边陲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一个连石头都会唱歌的地方。位于横断山脉中断、怒江东岸,东隔柯枯河与昌宁县接壤,南有勐波罗河与临沧市永德县为邻,西以怒江为界与龙陵县隔江相望,北与隆阳区毗邻,东经98°54′—99°21′,北纬24°16′—25°00′之间。县域面积2009平方公里,总人口34.8万人。最低海拔560米,最高海拔2895米,平均日照时数2193.7小时,年平均气温17.7℃,年平均降雨量970毫米,相对湿度70%,这里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一个宜居、宜游的康养胜地。
这里历史悠久,底蕴深厚。3亿年前海林檎在这里繁衍生息,被世界地质学家誉为“中国海林檎的故乡”;8000年前原始人类“姚关人”在这里削石农耕;400年前永昌参将邓子龙姚关靖边卫国,战功显赫;70年前滇西抗战第一枪在施甸境内打响;30年前“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李成文为国捐躯;人民公仆、改革先锋杨善洲义务植树造林5.6万亩,无偿捐给国家。重大的历史史实积淀了杨善洲精神文化、邓子龙靖边文化、滇西抗战文化、温泉原乡文化、民俗民间文化融合发展的多元文化。
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这里有高山峡谷,平湖湿地,万亩林海、万亩草场、万亩茶园、万亩荷塘,地热温泉遍布施甸境内。被国家命名为“国家区域性良种猪繁育基地”,被水稻之父袁隆平题为“云南施甸——中国杂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是国家级生猪外调大县。盛产的水稻、油菜、茶叶、辣椒、大蒜、长寿豆等富硒农产品远销海内外。还是龙狮之乡、布朗之乡、美食之乡。菠萝村大龙破“世界第一长龙”吉尼斯记录,“羊皮会”、“三沟头庙会”、“狮王争霸赛”等享誉省内外。土著民族布朗族的服饰、山歌、舞蹈、民间习俗留存完好、弥足珍贵。
这里区位显著,交通便捷。这里自古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节点和要冲,处于昆明至瑞丽辐射缅甸皎漂、昆明至腾冲辐射缅甸密支那、昆明至孟定清水河口岸连接南亚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枢纽,位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核心位置,是“一带一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前沿。施甸,杭瑞高速、维(西)永(德)过境,联结孟瑞沿边高速,距离保山机场20分钟,距离腾冲机场、芒市机场均在1.5小时范围内,紧邻五个国家级口岸(清水河口岸、南伞口岸、猴桥口岸、姐告口岸和畹町口岸),均在2小时范围内;大瑞铁路穿境而过,距离蒲缥货运站10分钟车程,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立体交通网络。
这里聚势赋能,振兴发展。施甸围绕打造“三张牌”,聚力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聚力打造传承善洲精神红色旅游示范区、全面打造保山中心城市联动发展区、全面建设滇西新型工业化发展沿边承载区。现有工业园区已形成“一园两片区,一核一辅助”的结构布局。一园,即保山工贸园区施甸装备制造产业园,重点推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着力打造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两片区,一是核心片区保山工贸园区水长片区,重点发展绿色新型环保建材和硅基产业,打造绿色建材集群,依托保山水电硅产业示范园引进下游应用等加工项目,二是辅助片区保山工贸园区华兴片区,重点发展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和物资再生利用等产业。聚势赋能,全力构建以施甸大河绿色景观为主轴,东山文化长廊、西山生态长廊、南端生态城市、北端现代工业小镇为支撑的美丽坝区生态格局。如今的施甸,山环水绕,绿荫葱笼,季季有花、步步有景,绘就了“人在城中、城在林中、家在湖畔、十里荷塘、鸟语花香”的美丽画卷。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90.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7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为92.7亿元和83.5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44.6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调优为27:27:46。2021年,纳入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施甸县辖甸阳、由旺、姚关、太平、仁和5个镇,万兴、酒房、旧城、老麦、何元、水长6个乡和摆榔、木老元2个民族乡,138个村(居)民委员会,1666个村民小组。2021年末总人口348295人,总户数108769户,其中:男性178082人,女性170213人。汉族316627人,少数民族31668人,占9.1%,其中世居少数民族7个,按人口依次为彝族、布朗族、佤族、回族、傣族、白族和傈僳族。县国土面积2009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73人。
施甸的历史,散见于《明史》、《永昌府志》、《保山县志》、《云南各族古代史略》和碑刻,尚未出版的民间文献《八乡始末来历》及族谱等。
在县境南部姚关乡蒜园村的小汉庄北侧万仞岗发现完整的智人头骨化石,称姚关人,据有关专家鉴定考证,距今约8000年左右。全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发现多处旧石器、新石器遗址,出土大量石器、陶片和兽骨化石,表明距今约3500~4000年左右,古人类活动频繁,各族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在姚关境内先后出土春秋战国至东汉时期的青铜器,展示2000多年前,境内的人民从事原始农业、牧业和狩猎的场景。
夏、商、周至春秋,属哀牢部族居地。西汉时期,属益州刺史所属哀牢国(今德宏、保山、临沧地区)。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设不韦县,今施甸(另说今隆阳区),属益州郡。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设益州西部都尉,辖不韦、倦唐、比苏、叶榆、邪龙、云南6县。永平十二年(公元69),设永昌郡,新置博南、哀牢2县、永昌郡共辖不韦等8县。
蜀汉时期,永昌郡领嶲唐、不韦、博南、哀牢、比苏5县。西晋元康四年(294),郡治南移不韦。元康末年(299),再南移永寿(今耿马)。东晋至南朝,云南和贵州合称宁州,县境隶宁州永昌郡。北朝(齐)时,名不建县,隶永昌郡。
隋代,云南设南宁州总管府,隶濮部。唐代南诏时,属永昌节度辖地,南诏灭亡后,隶大长和国,仍属永昌节度。五代十国时,属大理政权的永昌府辖地。
宋代大理国时,属永昌府辖地。
元代至元十一年(1274)设云南行中书省,县境设石甸长官司,隶属大理金齿宣慰司镇康路。
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设云南布政使司,沿袭元制,十七年(1384)五月,更名施甸,设施甸长官司,改隶永昌府。二十年(1387),设老窑寨百户。二十一年(1388)设施甸巡检司。二十三年(1390)属金齿军民司。永乐五年(1407)设木瓜榔百户。嘉靖元年(1522),属永昌府。万历十三年(1585)筑镇姚城,设镇姚守御千户所。
清代顺治六年(1649,南明永历三年),置平彝州,州署大石桥,实行改土归流。顺治十二年(1655,南明永历九年)筑州城(今施甸街东河西),时州署从大石桥迁入施甸。始称“八乡地”。顺治十八年(1661)裁撤,并入保山县。康熙五年(1666)裁镇姚守御千户所。乾隆三十五年(1770),设永昌府分防施甸巡政厅,隶永昌府。
民国元年(1912)废巡政厅和巡检司,置施甸分治县,设县佐公署,隶保山县时,施甸称为乡地,设区乡。民国21年(1932)裁分治县,属保山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5日,保山县人民政府成立,县境和平解放,施甸设4、5、6区,辖乡、镇、保。同年10月改设区辖行政村。1952年改设区辖乡。1953年5月增设第3区(今太平、等子)和第7区(今酒房、旧城),共5个区,辖2镇94乡。1958年,置施甸人民公社,辖43个管理区,1959年,设施甸片区,辖38个大队。1961年,设5个区,辖22个二级公社,176个大队。1962年12月1日,经国务院123次会议批准,设立施甸县,辖太平、由旺、施甸、姚关、酒房5个区,区下辖50个二级公社,43个三级公社,1963年2月1日,中共施甸县委员会、施甸县人民委员会正式办公,隶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同年12月29日,改隶保山地区行政专员公署。2000年12月30日,改属保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