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的为人观认为:党员干部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真干、实干、巧干,严禁两面三刀。

1、修身齐家
通过传统国学的学习,杨善洲明白了抑制欲求向善发展的道理、明白了终身学习的道理、明白了留给子孙后代的不是金银财宝的道理。他给家人留下了打铁要靠自身硬的真经,给中国共产党员留下了如何做人、如何做党员、如何做事的真经,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经。在今天的扶贫工作中,党员干部面对的诱惑太多,怎样才能做到自身硬,在诱惑面前不动摇?只有忠诚,忠于党和人民的扶贫事业。

2、知恩感恩
1942年滇西抗战中,16岁的杨善洲投入了支援前线的民工队伍。一个40多岁名叫刘贵的中年男人主动与他“搭伙”共同抬一副担架运伤员。上坡时,刘贵叫他在前,自己在后;下坡时,刘贵让他在后,自己在前。少年的他走得轻松稳当,可刘贵的脚被磨得血迹斑斑。这种勇挑重担、舍己为人的精神启蒙了他朴素的爱民情怀。以后他总是说:“人啊!要懂报恩,不懂报恩的人根本不是人”。因此每一位党员干部要用满意的扶贫效果来报答党的教育,报答组织的培养。

3、兑现承诺
因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昔日的一片绿洲变成濯濯童山,大亮山的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大亮山附近的村民几乎成为“环境难民”。这严酷的事实更加坚定了杨善洲兑现承诺的力量,为他植树造林找到了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1988年
3月
8日
杨善洲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他说:“这些树就是在我们的手上被一片一片的砍光了,我要回来还百姓一片绿洲!” 因此在扶贫工作中每一位党员干部一定要说话算数、说到做到,切忌乱许诺、放空炮。

4、一位优秀公民、人性先于党性
古人认为,君子要有“仁、义、礼、智、信”五德,要有“温、良、恭、俭、让”五品等等,而且不同的阶级与时代,不同的国度与民族,对人性的要求都有所不同。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出发,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性标准,就是向善向上,诚实谦逊,心系百姓。向上,就是像杨善洲同志一样有一颗进取之心,自强不息;诚信,就是像杨善洲同志一样有一颗坦诚之心,诚心待人;心系百姓,就是像杨善洲同志一样有一颗爱民之心,把人民当作自己的衣食父母。因此在扶贫工作中每一位党员干部一定要把贫困百姓当作自己的“顶头上司”,诚心扶持,真心帮助。

5、百姓敬仰的偶像,社会和谐的榜样
一位农村妇女到了杨善洲的老家参观学习后回来对人说:“杨善洲,一个当过大官的家里,也就是那么个样子,比比他我也知足了!”说明杨善洲不仅是普通百姓敬仰的偶像,同时也成了社会群体构建心灵和谐的一个榜样。所以不只是党员干部学习杨善洲精神,非党干部、工人、农民、学生,乃至全社会都要学习杨善洲精神。因此在扶贫工作中一定抓好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党员培训为主的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提升工程。

6、精神不能垮
22年的植树生涯,杨善洲遇到过无数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但在困难面前,他没有退缩,没有止步,而是设法破解、永往直前?创办林场初期,辛辛苦苦种植的茶树死了,杨善洲鼓励林场工人茶苗毁了可以重新种,人的精神不能垮。因此在扶贫工作中每一位党员干部一定要鼓励贫困群众保持阳光心态,切忌争“穷”,自力更生、拼搏进取,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生活自己过。
县委宣传部 何显祥